您的位置:智慧结晶网 >> 点滴记忆 >> 未解の谜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1044字影响千年:追寻《三字经》的渊源&

热度270票  浏览81次 【共1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24年4月20日 星期04 AM 06:54:46
□《三字经》是中国传统启蒙.教材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
也是影响最大的一种
《三字经》之所以历久.....◎. ☆


  《三字 □经》是中国传统启蒙教材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 ☆
也是影响最大的一种
《三字经》之所以历久.流行 △
影响所及
几乎家喻户晓
人尽皆知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是由于它内容丰富
知识性强
《三字经》篇幅不长
全篇仅1044个字
但就是在这有限的篇幅中
包括了十分丰富的内容
明朝的吕坤
把它看成增广见闻的读物
清人紫巢氏
在为《三字经注解备要》作▲序的时候.
称它是"一部袖里.《通鉴大纲》"¥
章太炎把它.和《千字文》作了比拟★
认为它虽然"字有重复
辞无藻采"
但"启人知识过之"
(《重.订三字经》题辞)美籍华裔学者陈荣捷也说:"《三字 □经》以一千馀字 秘密
历举中国文化义理历史文籍
实一小型百科全书
"(《朱子新探索》第672.页
台湾学生书局
1998年)

  《.三字经》深得人们喜爱的另外一个更为基础的原因 &
在于它的形式
它三字一句
句子短小
形式整齐
隔句押韵
读起来上口
听起来悦耳
儿童喜闻乐道;并且
它的前后句自然连贯
语义顺畅
浅显明白
通俗易懂
丝毫没有生拼硬凑的痕迹

  宋代之前启蒙读◆ 物主要用四言写成 !

  在宋代之前
中国传统的启蒙读物
主要是用四言写成的
从渣滓的遗文和王国维等学者的 □考证来看 !
中国最早的启蒙识字读本
如《史籀篇》、《仓颉篇》等
都是用四言写成的
著名的《急就篇》主体是三言▲和七言.
末尾最为浅近可读的一段
赞美汉朝的功德:"汉地广大
无不容盛
万方来朝
臣妾使令
疆域无事
中国安定
黎民承德
阴阳和平
风雨时节
莫不滋荣
灾蝗不起
五谷孰成
圣贤并进
博士先生
"正是用四言写成的

  被人们视为"稷下学宫之学则"的《门生职》、成书于六朝时期的《▲千字文》、唐代广■ 泛使用的《开蒙要训》、成于唐而流行■ 于宋的《蒙求》、介绍姓氏的《百家姓》、流传历史知识的《十七史蒙求》、阐释理学观点的《性理字训》、宋朝末年方逢辰所撰的《名物蒙求》等 *
都是用四言写成的
在《三字经》出现之后
一些重要的启蒙读物如◎《龙文鞭影》#
还是用四言编写成的
可以说
四字句是◆ 传统启蒙读物最主要的编写形式 %

  用三 □言这样短小的句子来表达意思 ●
并且通篇如此
还要押韵
这实在不是容易的事情
正▲如张志公先生所说:."用简短(三、四个字)而整齐的韵语…
好处在便于记诵
但是往往有两个缺点
一◎是容易写得艰深难读或者牵强硬凑 ◇
一是容易写得贫乏呆板
"(《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第 □23页)四言相对付三言▲
虽然只多了一个字
除了增加编写的难度之外
对付成人来说没有什么差别
但对付儿童特别是低幼儿童来说
则意味着包袱的减轻
意味着越发容易接受

  三字一句启蒙读物的沿革

  以三字一句的.形式编写的启蒙读物 ~~~~
虽然以《三字经》最负盛名
但正如俗言所说的那样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三字经》的出现也是渊◆ 源有自 △
是中国传▲统启蒙教育恒久积累和生长的结果 %

  在《礼记·曲礼》中
有诸如"衣毋拨
足毋蹶;将上堂
声必扬;将入户
视必下■ "之类短小整齐而又押韵的语句;在《列女传》中!
也有诸如"将入门
问孰存"之类的语句
这些语句
教习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规范
不虚玄
不高超
是切近的洒扫应对 △之类的具体事情 *
适合蒙童的理解能力
体现了小学"只是教之以事"的特点 △ 秘密
朱熹认为
这些短小而押韵的语句
可能"皆是古人初教小儿语"
■ (《朱子语类》卷7)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
朱熹把这些内容收录在《小.学》中*

  我们注意到
因为时代久远
又没有另外证据
朱熹在作这样的判断时
审慎地用的是一.种不肯定的疑似口气★
如果◆ 朱熹的说法可信的话*
那么
早在《礼记》成书的战国及秦汉 ◇时期@
就已经有了三字一句、用■ 作蒙童诵读的读本了.

  在现今依然流传、由 ◇汉元帝时的黄门令史游编写的 △《急就篇》
其主体部分包括三方◆ 面的内容:一是姓氏名字( )
二是服器百物
三是文学法理
第二、三部分的内容.都是用七言编写成的■
而第一部分全用三言
它以"宋延年
郑子方
卫益寿
史步昌
周千秋
赵孺卿
爰展世
高辟兵
邓万岁
秦妙房
郝利亲
冯汉强"开始
而以"姓名迄
请言物"转入介绍"诸物"名称
这一部分长达134句
在全书中占了很大的篇幅
但它主要是姓名的聚集
前后句没有什么联系
没有什么意义
这种编写形式
主要是中国人姓名的特点决定的
编写者并没有刻意以三字 □一句编写启蒙读本的意思

  在追溯《三字经》的渊源时
朱熹的《女已志.铭》也受到个别研究者的关注▲
△ 朱熹的《女已志铭》无序文@
全部铭文只有86个字:" □朱氏女( )
生癸巳
因以名
叔其字
父晦翁
母刘氏
生四年
呱失恃
十有五
适笄珥
赵聘入
奄然逝
哀汝生
婉而慧
虽未学
得翁意
临绝言
孝友悌
从母葬
亦其志
父汝铭
母汝视
汝有知
尚无畏
宋淳熙
岁丁未
月终辜
壬寅识
"(《晦庵集》 △卷93)!

  陈荣捷◎在提出这则质料的时候@
虽然评释"吾人不▲敢谓朱子为陈淳《启蒙》之前驱"%
但又说.:"陈淳由四字文而改三字文 %
非必沿袭前人
假如必须先例
则可取诸其师朱子也
" □虽然说"更不敢谓朱子为《三字经》之先例"○
但强调"其女虽非幼稚
究尚未学
故此文乃为初学而设之文也"(《朱子新探索》第◆ 674 页.)@
并且重复强调朱熹与 ◇启蒙教育的关系■

  简直
朱熹非常注重启蒙教育
不但曾编有《小学》和《易◆ 学启蒙》 秘密
并且编◆ 写了《童蒙须知》、《训蒙诗百首》 ◇
他的.《训子帖》、《白鹿洞揭示》、《敬斋箴》、《沧州谕学者》、《论定董陈学▲则》、《朱子念书法》、《孝经刊误》等 □
旧时也曾用作启蒙读物
他有关传统小学的论述
不但确立了启蒙教育的使命
并且为传统社会后期启蒙教育的理论 △和实践奠定了基调 !
然而
将这篇为他女儿的墓志而作的铭文 ◇ &
看作是"为初学而设"
看作是为童幼而作
则显然过于牵强

  .铭是刻于器物或墓碑上的文字.
或者用作自我警示
或者用来称述生平功德
使外扬于后世
作为一种文体
它往往用三字.、四字等整齐的形式写成&
如《 □大学》所载的著名的商之盘铭"苟日新 秘密
日日新
又日新"
就是三字句式
. 朱熹为自己早逝的女儿写的墓志铭www.zhihuijiejing.com
从内容来看
是为了使其生平懿德外扬于后世
从形式而言
则合乎"铭"的文体
与启蒙教育没有什么联系

  朱熹的学生陈淳
却是实▲实在在地为启蒙教育的需要*
用三◆ 字句式编写了一部适合儿童的读本 *
他编写的《启蒙初诵》
全篇完好无损地一直生存到现在
陈淳最初编写时
依照传统的方法
用的是四字句
篇▲名为《训蒙雅言》(《四库全书》本此篇▲序言称《训童雅言》) &
△作者曾自叙其撰著经过:"予得子今三岁◆
近略学语
将以教之
而无其书
因集▲《易》、《.书》、《诗》、《礼》、《语》、《孟》、《孝经》中明白切要¥
四字为句
协之以韵
名曰《训童雅言》
凡七十八章一千二百四十八字
■ "(《北溪大全集》卷16)全篇四字一句@
四句一章
虽然说辑录的◆ 主要是儒家经典中的语句 &
但都经过了作者较大幅度的改编
. 如述及孔子的部分这样说:"孔集大成 ◇
信而好古
祖述尧舜
宪章文武
下学上达
好古敏求
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进礼退义
温良恭俭
若圣与仁
为之不厌
宗庙便便
乡党恂恂
私觌愉愉
燕居申申
立不中门
行不履阈
不正不坐
时时不食
失事公卿
入事父兄
罕言利命
不语怪神
毋意毋必
毋固毋我
从心所欲
无可不可
"

  《训蒙雅言》编成之后
作者"又以其未能长语也
则以三字先之
名曰《启蒙初诵》
凡十九章二百二十八字"
(《北溪大全 □.集》卷16)此篇后来被熊大年收录在《养蒙大训》中 @
并被改名 为《经学启蒙》
◎ 《启蒙初诵》以三字句写成:◎

  天地性
人为贵
无不善
万物备
仁义实
礼智端
圣与我
心同然
性相近
道不远
君子儒
必自反
学为己
明人伦
君臣义
父子亲
匹俦别
男女正
老小序
朋友信
日孜孜
敏以求
愤忘食
乐忘忧
讷于言
敏于行
言忠信
行笃敬
思毋邪
居处恭
执事敬
与人忠
入则孝
出则弟
敬无失
恭有礼
足容重
手容恭
目容端
色容庄
口容止
头容直
气容肃
立容德
视思明
停思聪
色思温
貌思恭
正衣冠
尊瞻视
坐毋箕
立毋跛
恶旨酒
好善言
食无饱
居无安
进以礼
退以义
不声色
不货利
通道笃
执德弘
见不善
如探汤
不迁怒
不二过
毋意必
毋固我
道积躬
德润身
敬日跻
新又新
祖尧舜
宪文武
如周公
学孔子
礼三百
仪三千
温而厉
恭而安
存其心
养其性
终始一
睿作圣

  这篇读物主要讲的是儒.家的伦理品德%
篇幅也很短小
文字多有重复
可知它主要是作.为教授伦理品德而编写的.
识字的目的并不突出
比起《三字经》来
内容也过于单一
由于主要是集儒家经书中的语句
尽管作者特别注意选择那些"明 ◇白切要"的*
但也比较古奥难懂
尽管如此
《三字经》对它的继承关系是显而易见.的◆
三字一 △句的形式姑且岂论 @
二者开篇都谈论人性
并且观点也完全相同

  从《三字训》到《三字经》

  在《三字经》之前
近似的命名也已经出现
.与朱熹(1130~1最新)同时的项安世(1129~1208)曾 ◇说:"古人教童子○
多用韵语
如今《蒙求 ◇》、《千 □字文》、《太公家教》、《三字训》之类
欲其易记也
■ 《礼记》之《曲礼》、《管子》之《门生职》、史游之《.急就篇》 神秘地带
其文体皆可见
"(《项氏家说》 ◇卷7)可见《三字训》与《蒙 ◇求》、《千字文》、《太公家教》一样 ¥
其时已经广泛地运用于启蒙教育
可惜《三▲字训》现在已经佚失…
我们不知道它的详细内容

  由项安世的述说可知
为了便于儿童的记诵
它整齐押韵;从书名上
可以推知它用三字写成
并且
这样的命名和它三字一◎句的编写形式相关联 ¥
陈东原先生说《三.字经》"当系元初人就《三字训》 ◇改作" 未解の谜
只是一种推测
没有任何质料可以证实
但无论是编写形式还是命名方.式上 ☆
它无疑对《三字经》有重要的影响.◎

  《三字经》是中国启蒙教育.传统的结晶 ◇
它的出现
是传统启蒙教育恒久积累的结果
从形式到内容
都有先例可循
就连它的名称
也显然是取法《三字训》的结果
正◆ 因为植根于这样丰盛的传统 未解の谜
它才得以厚积薄发
成为传统启蒙教材最具标记性和代表性的读.本 %







关键字: 未解の谜
顶:13 踩:13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39 (109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31 (70次打分)
【已经有65人表态】
5票
同情
5票
无聊
7票
愤怒
8票
搞笑
9票
难过
10票
高兴
13票
路过
8票
感动
上一篇 下一篇
智慧结晶网北京市网通网友 [dafu] ip: 123.127.*.*
2019-07-14 05:30:44
http://image.bbs.tom.com/data1/pic/1165/9/9658_n.jpg
发表评论
换一张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1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络资源